-
叙事美学
-
叙述学
-
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
本书收录十一篇论文,贯穿其间的是作者关注的三个主题:如何从一般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和阅读早期叙事文;如何看待历史叙述与虚构故事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新审视研究早期叙事文所遇到的一些考证上的难题。 -
故事的语法
无论作者是否同意,本书在下面这一点上是最有用的:它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乔姆斯基语言学程序与那些周边研究领域间的遇合之下潜存的多种变形——乔姆斯基日益感觉语言学能够根本上“服务”于这些领域。 ——叙事学家、英国华威大学教授 克里斯托弗•纳什(Cristopher Nash) ……这些观察的解释与运用,最终取决于语法运用者的目标。无疑,未来的研究者们将会像普林斯建构可以为教师、编辑、批评家或教育心理学家等等所用的结构类型学。但看起来即便像我们这些忙碌的英文教师,也能够从叙事学理论中获益。 第一要务是知道至少一种比较好的理论,我要说,普林斯的理论就是(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它是唯一可选的)。第二要务就是去运用它。…… ——美国黑山州立大学文学教授加利•斯坦雷(Gary Steinley) 随着杰拉德•普林斯的《叙事学》、《叙述学词典》等几种著作陆续译介到中国,这个四十年来活跃于国际学坛的名字正日益为中国叙事学界所熟知。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出版于1973年。作者秉承现代叙事学“语言学模型”传统,在批判吸收普罗普、布雷蒙、托多罗夫等先贤的叙事结构研究精华的基础上,遵循当时方兴未艾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故事的语法做出了新的探索。 书除前言、导论外共有四章。导论指出了故事语法的性质、特征与标准。第一章提出了故事之基本单位——“最小故事”这一概念,并论述了最小故事的生成语法。第二章论述“核心简单故事”的特征与生成模式。第三、四章两章分别论述了“简单故事”和“复杂”的特征与转换生成方式。在“附录”中,作者以著名童话故事《小红帽》为标本,例示了简单故事的生成过程。全书内容富有新意,逻辑谨严,行文简约,对于理解故事之本质及结构有很大启发性。 中译本附录了作者三篇论文近作。有两篇涉及作者在本书出版30多年后关于故事问题的反思与拓展,另一篇涉及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区别。与本书合观,能够见出作者学术探索的进展轨迹。 -
西方叙事学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深入浅出地系统评介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评介叙事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学科定位,较为准确地把握有关概念和方法,注重介绍切实可行的叙事学研究方法,以及与叙事学方法构成互补关系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将对中国叙事作品的分析和对西方叙事作品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中外叙事作品的结构技巧均能有较好的了解。 -
当代叙事学
本书的范围涉及近年有关(文学中的以及非文学中的)各种叙事理论的方方面面,显示这些理论如何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不仅是虚构作品,而且是诸如传记与历史写作这样的非虚构作品的理解。华莱士·马丁通过对同样几部作品的反复分析比较和评价这些理论。这些例子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幸福》、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夫妇的短促幸福生活》和《哈克贝历·芬历险记》以及基于传统民间故主题“失而复得的情人的礼物”的一系列故事。 马丁首先描述了1960年以前英美文学批评中有影响的小说理论,然后综览了其后一代的理论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叙事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和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本书的主要章节刻画了从对情节的结构分析到对叙事话语、读者反应以及解释问题的详尽研究这一转变。马丁在其与传统文学批评和其他可能的阅读方法这一更大语境的联系之中审视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的理论。本书结束于对下述问题的考虑:叙事本身如何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突破被用于分析它们的理论以及批评家们与哲学家们在试图定义“叙述”和“虚构”时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依据主题划分的一组书目为近年对叙事理论的研究著作提供了一个有选择的指导。《当代叙事学》将会受到研究小说、虚构作品和批评理论的学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