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后的又一力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唐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售、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解读唐诗有很大的帮助。 -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图文版)》所谈及的人生处世理念景响和造就了很多中国人的处世文化,而中国人处世文化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处世乃由文化而定,大智慧者,能引导并成为楷模,能独善其身;世伪者或油滑、或臆测、或作假、或自缚、或自扰,不一而足。正确对待人生,养成坦荡、谦恭品格,此为一;借鉴人生处世多些对人对事的理解,丰富人生文化内涵,此为二。读此书,即可达此目的。 -
何处是蓬莱
本书共收20篇小文,自2009年起,应《古典文学知识》杂志之约,曾以专栏“故典新说”的形式陆续刊出。这20篇文章的话题,集中在典故的形成及其使用,涉及“画蛇”“天下白”“蓬莱仙境”“荔枝侧生”“龙涎香”“环佩”“点鬼”“乌台梅花”“金错刀”“阮籍失眠”等趣味横生的内容。收入本书时,一些篇章的内容文字作了修订。 -
看图说书
本书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剑侠传》。《淞隐漫录》为考察对象,尤以其出版史上名家木刻版画插图。亦即小说绣像为讨论重心。作者以随笔风格;糅合小说史、美术史、文化史的综合眼光,引领读者巡视古典小说及其精美绣像深入浅出,笔调轻松,充分调动了图像与文字两种不同煤介潜力;文字无法表达的,图像可为补充;图像不能胜任的。以文字担当。由此避免了一般小说研究者,对精美的绣像领像视而不见,而研究古代中国美术者,又轻视小说本身价值的弊病。作者成点评小说。或赏玩图刻;或议图文结合之得失。或论作者用心、刻工优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背景的读者,自会有不同规阅读受与收获。 -
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所收录的多是成熟的话本小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先前同类作品相比,在写作技巧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话本小说原是说书的底本,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醒世恒言》继承话本小说的这种传统,并且又有新的发展。作品的多数故事不是直线展开,而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以其曲折多变而引人入胜。 《醒世恒言》出版于天启丁卯年(1627),大多数为明人作品,其中应有一些是冯梦龙自己编写的。明代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大量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话本文学主要反映市民阶层的经济生活和思想意识。《施润泽滩阙遇友》叙述了施复发家致富的过程,一个从事手工纺织的家庭,不到十年,就由一张机织的小户扩展到拥有三四十张织机的大户,尽管小说宣传为善得报的思想,不难看出,当时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同样情况还可以在《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看到。 《醒世恒言》中较多的作品谈的仍是婚姻恋爱这个主题。编著者冯梦龙进步的思想观点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卖油郎独占花魁》说明以男女双方互相尊重爱慕为基础的自由婚姻终于战胜只论金钱地位的买卖婚姻,这篇小说几百年来也就流传不衰。此外,如乔太守面对既成事实,把三家纠缠得不可开交的官司,实事求是地判下;吴江县令从男女双方意愿出发,特别是女方一家意愿,判钱青与秋芳为夫妇,打了肇事煽诱的尤辰三十板,训斥了借人骗婚的颜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确实是大快人心的事。 当然在《醒世恒言》的几十篇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各种封建意识,如传宗接代、宿命论、阴骘报应等,个别作品还夹杂着性行为的描写,这些都应批判地对待。但整个《三言》扬善惩恶的主流思想是好的,《三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反映宋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的校点以明代天启七年苏州叶敬池的刻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底本明显错误径予改正,个别有怀疑者加注说明;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异体字改为规范字,通假字保留,一般加注说明。古人姓名和古地名则斟酌保留原写法;古籍中尤其古代白话小说中习用字也予保留。 -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套装上下册)》的主要内容是:《西游记》,不管是作为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之一,还是作为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之一,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不仅为中国人所喜爱,更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到目前为止,《西游记》已有英、法、德、意、西、俄、日、捷、波、朝、越等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西游记》所描写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历史上确实有过,这就是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唐贞观元年(627),玄奘上表给太宗皇帝,请求允许他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但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印度),从长安出发,开始了长达五万余里的西行求法之路。在印度各地访师参学,并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返抵长安,受到热烈的欢迎。唐代以后,玄奘取经的故事迅速成为各类文学作品取材的对象,在民间广为传播。晚唐五代的俗讲、壁画,宋金元时的院本、戏文、杂剧、说话等,都有专门描绘或敷衍玄奘取经故事的作品,如院本《唐三藏》,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杂剧《西游记》、《魏征斩龙》等。而说话艺术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更是将唐僧取经的故事推向新的艺术高潮,成为吴承恩进行《西游记》再创作的丰富的艺术土壤。而明代吴承恩所创作的《西游记》,并不是将历代的玄奘西游取经故事作简单的归纳整理,而是进行了伟大的艺术再创造,不仅在文体上有大的改变,而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命意、艺术格调等方面,都有新的飞跃。首先,吴承恩的《西游记》将西行取经故事的主角进行了转换,进一步突出了孙悟空的形象,实现了从重历史故事、以玄奘为主角,到虚化历史、重神话传说、以描写神话英雄孙悟空为重心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奠定了使《西游记》成为文学名著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