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的容器
本书是作者第七本随笔集,以乐评、书评为主,题材涉及音乐、文化、历史等。马慧元将性灵和严谨结合得极好,所写又皆来自日常看听读想弹,冷暖自知,每有独特见解,不受时风玷染,令人惊喜。她对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家们的个人生活感兴趣,追寻着那些作品背后的人间面目;更喜欢追踪历史,对科学兴味盎然,甚至迷恋读谱这样的技术活。作为一个用手艺来思想的人,她追求“正确得优雅”,独自在音乐的乐地中孜孜以求,用力而又平静地生活,本书正是她对这种生活真实的记录。有网友这样说,“因为她我真去听了场管风琴”。读马慧元,会唤醒你内在对音乐的渴望。 -
中国乐评人手记
随着国内演出市场的日趋火热,对音乐评论来说,已经面临着一种新的课题和挑战。在各类媒体上,电影、文学、体育、戏曲、娱乐等各个文化领域内的批评和评论都相当活跃,唯独严肃音乐还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平静,除了演出前的百字告示和演出后的“众赞歌”外,我们听不见其他声音。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曾经说道:“音乐评论人最重要是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我希望能经常看到实事求是、说真话的文章。有些评论文章就非常好,好在它对我的批评,它使我记住这些批评而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精益求精。为此,我非常感谢这些为数不多的音乐批评人。”媒体显然没有突出更好的评论体系的影响和作用。古典音乐评论人尚在演绎着“鸡肋”的角色。到底是否需要音乐评论人?评论人的生存状况如何?这些问题一直处于模棱两可的地步,并因此影响到中国音乐发展之根本。正如杨燕迪教授所说:“用文字说音乐,能够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为好,以及文字是否真的能说出听音乐本身得不到的东西,这都是些悬而未决的疑难。”乐评的“能够说”与“不能说”,再加上“程度”,这就是国内乐评的郁闷现状了。 本书作者陈志音、韩斌、蒋力、景作人、金兆钧、李澄、李严欢、刘蔚、刘恩惠、刘靖之、刘雪枫、倪绍陆、任海杰、邵奇青、沈次农、施雪钧、史君良、夏宏、杨圣捷、杨忠衡、张克新、赵世民、郑安平、郑延益、周凡夫、朱军等分别来自京、沪、港、台等不同城市和地区,从事着作家、教师、医生、商人、公司职员、报社记者、杂志编辑、音乐表演、退休干部等各种音乐批评圈无关的职业,他们的业余时间,除了挖空心思收集唱片,就是出没于大小剧场和音乐厅,以欣赏音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报刊杂志、网络论坛、博客和日记中,抒发自己对于音乐作品、音乐风格、流派、音乐家、音乐书刊和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见解、评价和感受的“业余”乐评人。就如蒋力先生所说的一族:“乐评人的称谓和概念都比较新,这是相对于音乐评论家而言。对乐评人的要求一直没有像对音乐评论家那么高,所以时下的乐评人似乎多于音乐评论家,社会影响也略大于音乐评论家。这个影响,有好有坏,有正面有负面,无法一概而论。乐评人没有组织,没人发工资,稿费高低不等,做这档事的人,大多应是出于爱好,或者说还有点责任感和正义感。”并且,“作为乐评人,也有苦恼,这就是辛辛苦苦写出文章,自己或许还比较得意,到了报刊版面上,却有可能被编辑删改,断章取义或原意走样。读者对你的乐评的理解,本来就因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读了这样的文章,就更易产生歧义,那真是有嘴难辩,有苦难言。” 在本书中,“业余”乐评人们不仅描述了自己的爱乐生活和与乐评结缘的经历及其中存在的困惑和疑虑的思考,并代表着自己的职业身份、站在不同的视觉角度,对音乐批评的本质和现象、功能和使命、音乐批评人自身应有的气节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音乐评论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观点鲜明的探讨。这些信息和内容既能使广大读者更为直观的了解他们身边的乐评人,也能对音乐评论本身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本书不是一本乐评理论学著作,也不可能解决由现状而引出的各种问题。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他们通过这些作者对音乐评论本体面临的问题,通过阅读这些客观生动的阐述,可以了解到聆听一场音乐会、采访一位乐坛人物、完成一篇重要乐评的种种细节。每一位乐评人在书中所选撷自诩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不仅是乐评作者个人风格的展示,同时也代表了目前中国“业余”乐评人的水准。 -
如是我闻
辛丰年先生将他的三十篇“谈乐”文章结集出版,题名《如是我闻》,原来还有个副标题叫做“一个乐迷的门外谈”,出版社希望我写个短序。鉴于辛丰年先生的文章早有影响,这点笔墨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赘言”,况且我和他素不相识,冒昧下笔,有失唐突,感到为难。但稍想想还是答应了,道理也简单:就与音乐的关系而言,辛自称是在“门外”,我则应属于“门内”,在当前社会音乐生活,尤其是严肃、高雅音乐仍然处境艰难之时,这位满腔热情的“门外”爱乐者以其“大半生”(见文集中《作者的话》)遨游音乐海洋的切身感受,植根于广博学识和跃然纸上的一片痴迷之心,那么多年孜孜不倦地为“严肃音乐”摇旗呐喊,应使“门内”人也不免汗颜,对此,我怎么可以不置一词呢? -
纽约时报歌剧评论精选
来自《纽约是报》的指南丛书系列,文化界著名评论家的权威之作,100部精选歌剧及其最出色录音的热情洋溢而见解深刻的完全指南。 歌剧把戏剧的视觉行动和音乐的强烈情感交织在一起,即使通过唱片来体验,这种感觉也丝毫不减。在这本最好的歌剧和唱片指南中,作者钻研了故事与音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微妙而有效地感动我们的那些时刻的。在本书中,作者挑选了那些经年不衰的唱片,并抓住了每一出歌剧的音乐的丰富多彩与故事的戏剧性。无论是对于音乐发烧友,还是对于新入门者,托马西尼都是一个关于歌剧的激情与趣味的完美的向导。 -
灰飞烟灭
本书以文化研究和现场记录互补而成,既有research(研究),又有reach(深入接触)。 本书在结构上涵盖了2000年来中国新音乐的小历史、现场佐证和亚文化研究等方面,不为两全其美,而是追求立体、打破学术与现场的界限。在新音乐及其文化日益成为青年和文艺爱好者关注目标的今天,这大约是这个领域惟一的、也是以强烈风格为特点的成果。在中国摇滚乐,尤其是地下摇滚逐渐获得合法性的今天,它的呈现仍然有赖于亲历的、田野的,甚至是口述的风格;伴随着从“摇滚”到“新音乐”再到“独立音乐”的名词演变过程,这些文字的存在,和这个正在发生的历史一样激动人心。 第一辑 让我烂掉吧 第二辑 废话的语法 第三辑 虚空的回忆 第四辑 出汗 -
听者有心
作者觉得这些可怜的文字有些许浅薄,但却让我们快乐而骄傲。因为他以可能的方式反抗了生活,抓住了思考、感叹、审美、梦想等等我们一直以为的一生中重要的事。对有梦的人而言,可能的方式无处不存,在贫困下、在忙碌中、在平庸里、在战乱间,只要不放弃寻求,你都可以找到。用充满音乐,文化,人生体验的文字,对歌唱者和歌声,对大众的音乐和文化做出自己的评论,既有“同情的了解”,也有尖锐的批评,深厚的艺术文化素养与光彩的文字交织成一本与音乐媲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