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与日常生活
在《文化与日常生活》这本书中,戴维·英格利斯巧妙地把追溯文化的起源作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在“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政治割裂造成的矛盾张力中展开剖析。从更为宽泛的角度上说,《文化与日常生活》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对文化实践和艺术形式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从诗歌到毕加索、从马克思主义到MTV、再从美学到美国化和帝国主义。由此,正如英格利斯强有力地论证的那样,“文化”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成为一部宽泛意义上特别的社会学思想史,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全貌的概括性总结。 作者通俗易懂地阐释了传统意义上社会学所赋予文化的各种主要定义,从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就此,《文化与日常生活》把那些形塑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同时又被日常社会生活所形塑的各种文化模式娴熟地糅合在一起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
区分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Notions of Space and Time in China / Chun-chieh Huang, Erik Zurcher 3 Spatiotemporal Interpenetration in Chinese Thinking / Kuang-ming Wu 17 Some Notions of Time and of History in China and in the West / Christoph Harbsmeier 49 Historical Thinking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 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from the Three Dynasties / Chun-chieh Huang 72 The Notions of Time and Position in the Book of Change and Their Development / Li-chen Lin 89 The Inner World of the Lao-tzu chung-ching / Kristofer Schipper 114 "In the Beginning": 17th-Century Chinese Reactions to Christian Creationism / Erik Zurcher 132 Western Devices for Measuring Time and Space: Clocks and Euclidian Geometry in Late Ming and Ch'ing China / Catherine Jami 169 Notion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Early Ch'ing: The Writers of Ku Yen-wu, Hsu Hsia-k'o, Ku Tsu-yu and Chang Hsueh-ch'eng / Eduard B. Vermeer 201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s of Han and the Six Dynasties / Pao-chen Chen 239 Timeless in Time: Perspective-Building Devices in Yang Ling-yeh's Poetry / Lloyd Haft 287 The Cycle of Cathay: Concepts of Time in Han China and Their Problems / Michael Loewe 305 Historical Time Pressure: An Analysis of Min Pao (1905-1908) / Chang-Tze Hu 329 The Lament for Autumn: A Type of Time-Space Consciousness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 Chi-p'eng Ho 343 Time and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Fiction / Wilt L. Idema 362 Notions of Time, Space and Harmony in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 Yih-yuan Li 383 Contributors 399 -
审美文化导论
引言 上篇 审美文化的历史样态 第一章 西方审美文化 第一节 人神游戏:古希腊审美文化 第二节 道咸肉身:中世纪审美文化 第三节 人性显现:现代审美文化 第四节 感性碎片:后现代审美文化 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 第一节 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第二节 山林淡雅:道家型审美文化 第三节 佛寺香火:佛教型审美文化 第四节 庭院精神:士人型审美文化 第五节 戏曲形象:民间型审美文化 下篇 审美文化的当代状况 第三章 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 第一节 艺术/生活 第二节 大众/精英 第三节 保守/前卫 第四章 消费审美文化 第一节 作为消费活动的审美 第二节 消费时代的审美诉求与社会生活感的变迁 第三节 商业美学设计与文化工业 第五章 技术审美文化 第一节 技术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技术与审美的关系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审美功能 第四节 技术物品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 网络审美文化 第一节 互联网及其特点 第二节 网络审美文化形态 第三节 网络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局限性 第七章 影视审美文化 第一节 拟真 第二节 现代时空意识 第三节 表相化 第四节 互文性 第五节 电影文化与电视文化之异同 第八章 时尚审美文化 第一节 没完没了的追逐 第二节 变幻不定的面孔 第三节 反大众的大众文化 第四节 时尚的反面是经典 第九章 青春审美文化 第一节 审美青春 第二节 青春风格 第三节 青春喜剧 第十章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取向 第一节 世俗化与光晕的消失 第二节 平面化与深意的幻化 第三节 新奇化与感觉的漂泊 第四节 娱乐化与失重的轻松 第五节 生活化与无边的审美 -
人类学讲义稿
《人类学讲义稿》为王铭铭教授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精华,可称得上是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针对西方人类学,提出其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于内容上讲,三篇虽无轻重,可是就篇幅上看,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
中世纪的奥秘
在历经漫长的文化萧条(即所谓黑暗时代)之后,欧洲迎来了学术(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的复兴,并开始为西方社会构建一个位居其文明核心并影响至今的理念。 在中世纪,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进入了教会和信众生活的核心;妇女的地位因此而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信众眼里,圣餐饼乃是耶稣的身体。这在哲学上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实在是流变的吗,以至一个实体可以转变为另一个实体?这些新问题在中世纪触发了人们的思考,其思想便是现代科学的滥觞。 中世纪的美术家(以及作家)开辟了西方的写实主义传统。巴黎是阿伯拉尔和阿奎那探求学问的地方,牛津是科学研究的温床,佛罗伦萨是但丁和乔托的艺术殿堂,雄伟的罗马,无与伦比的佛罗伦萨……凭借欧洲名城的巡礼,卡希尔很好地为我们刻画了实验的精神、多彩的盛典、充满激情的求知活动——而正是这一切,奠定了现代世界的根基。 ———————————————— 中世纪草菅人命的恶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冤枉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之所以提出“中世纪”这个概念,是为了用它来刻画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既没有古典时代的辉煌,也没有他们所在的“现代”的成就。 希腊乃是西方世界的发祥地,其形塑西方世界的是理性、思想、心智以及合理的探索。只不过,当西方的思想内容被纳入古希腊模子的时候,它又汲取了古犹太、早期基督宗教的思想资源,所以它不光与心智有关,而且更关乎鲜活的心灵、切身的体验、道德的行为及其作用。正是中世纪(尤其是12、13世纪以及14世纪初叶)这一段历程,使模子里的那些东西得到了形塑,首次融合产生了我们现代世界的早期版本。这并非最终的版本——也许永远也不会有最终的版本。 中世纪欧洲的五花八门的情形,在提醒历史学家不要妄下浮泛的断语,因为针对他的概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活生生的(甚至有点儿刺眼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