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薯人的故事
台湾岛的形状很像一个白薯,所以岛上两三千万的汉人常常自称“番薯人”。 这里写下来的这些事在心里记忆了近五十年,现在事过境迁,访旧半为鬼,再不写,恐怕这一小段历史就没有人记得了。 常常有人问我:这一年牢狱之灾对你有什么影响?我想,它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态度……我出来以后,没有继续念书,在家里自己读点书,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台大的考古人类学系。考这个系,基本的原因就是想知“人之所以为人”。 -
美术、神话与祭祀
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神话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已经相当习惯于把政治看做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决定因素,然而,认识到它对古代中国也具有同样重要性的人却并不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得之于考古学的,以及文学和艺术的材料与观点结合起来,对此作一番论证。《美术、神话与祭祀》提供一个基本的视界,从性质与结构两个方面对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进行观察;同时力求证明:如果我们能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这对于古代文明,至少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研究会大有裨益。这是这部专著的双重目的。 -
中国盗墓史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个时代的盗墓现象和反盗墓斗争,穿插盗墓引起的复活、发墓求亲、打旱骨桩、发墓鞭尸等各种盗墓心理和现象,以及盗墓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客观上对文化发现的意义,是一本有著名历史学家所写的最权威的盗墓史。 -
美术、神话与祭祀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本书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
逝者的面具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念——视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完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由此留下众多的墓葬艺术,构筑起纷繁的地下世界。它们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绵延至今,又不断变迁。本书以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众多墓葬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试图揭开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 -
中国青铜时代
本书目录简介:中国青铜时代;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