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高等教育史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一部深入、完整、权威且内容翔实的美国高等教育起源和发展史
★ 荣获2015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高等教育分部杰出出版物奖
★“美国学院和大学的百科全书般的历史……充分研究后的重磅巨著。”
《美国高等教育史》完整地讲述了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为关于这一主题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权威性历史著作,本书追溯了文化不断变化的影响力、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的不断进步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学院和大学。
盖格教授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权威历史学家,他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殖民地学院如何发展出统一又多样化的教育传统,既能承受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又能经受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传教热情。他展示了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几年中,不同地区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显著差异,以及之后的赠地运动、学术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转变如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标准的美国大学已经形成,这为其战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史》论述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它被视为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学衡派”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
☆《学衡》创刊将满100周年之际付梓。走进“学衡”学人,回望一世纪中国大学教育 。
☆鲁迅曾说:“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鲁迅(不)佩服的“学衡派”诸公,真如他所言愚顽不化么?
本书以严谨细致的研究,展示梅光迪、吴宓等“学衡 派”诸 公的另一面。
与“激进”的五四新文化派相对,“保守”的“学衡派”不“ 保守”,
在 “西学”与“国故”间,他们也在探索一条新路,成风化人,复兴民族。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北大学……
在这些学校及其前身,都可以看到“学衡派“的足迹和踪影。斯文不坠,弦歌不辍。
【内容简介】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学衡派”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其教育主张独树一帜。 “学衡派”主要成员多执教于国内著名学府,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卓有建树。
本书以“学衡派”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佛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新史料,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探讨。
-
中国教育史(上下)
《中国教育史(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简介:先王之教最重师道。“师与君父并列”,“师严而后道尊”,由来已久。师有两种:童予之师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成人之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换一句话说:小学教育,在诵说经文;大学教育,在讲明道理。教育的目的在陶冶通经致用的,即治术人才。陶冶的全能在国家,而陶冶的方针不外“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四项。如国家教、养、任、取有道,即陶冶得法,则人才用之不穷:否则必感缺乏。此四项法则,以教为根本,养乃继续的教,而取与任也含了教育的功用。 -
一个阶层的消失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造就了一個數目龐大的塾師階層,但步入近代社會以後,中國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發生了急劇變革,塾師們的命運與心態、工作與生活隨之動盪不已。考察塾師的職業變遷直至最終消失,無疑是瞭解中國教育轉型在底層推進的一個比較好的視角。 本書選擇塾師這一生活執業在民間的社會階層作為研究切入點,從傳統教育遭受挑戰、陷入困境、部分地消亡進而實現轉型,去展現中國新教育的建立過程,使讀者更具體而微地觀察到中國教育的現代轉型在基底層面的教育中所發生的生動過程。 -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的编写,基本原则依旧是保持原有的“简明”特点,根据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订版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章、节、目的内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历史认识修正了部分历史评价,以更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作为理想诉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补充、调整,近现代部分无论是章节结构,还是内容都作了较大的改动,特别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部分,以两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国后50年的教育发展的主要轨迹。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育价值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教育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我们开始感觉到1992年修订版的内容已有些不能适应和满足21世纪的新形势和广大读者的新需求。为此,在广泛收集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体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再一次对《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根据章节内容需要,增加了很多图片,以期图文并茂;每章前面增加了导言,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对本章内容作提要式的描述,给读者一个提纲挈领的印象。 -
美国教育思想史
自美洲新大陆开拓以来三百多年的时间,美国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学者,获诺贝尔奖的人数更是全球第—,其中也有不少教育思想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左右了美国教育的发展。早期的美国教育思想家的学说大半拾穗于欧洲学者的思想,其后却成功地使之“本土化”,并不断演变出新的教育理念。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著述方式,而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务配合时代需求一并论述,因为这正是美国教育的特色。本书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具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