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愤怒
知名心理咨询师丛非从最新力作
以《愤怒分析表》带你理解——
愤怒的背后,原来是一个未被觉知的自己
愿你拥有,愤怒的自由!
*内容简介
一个人愤怒,是因为他有恐惧、委屈、脆弱、无助等一系列复杂情绪没有被表达。深度解决愤怒,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些隐藏的情绪。理解愤怒,就是看到愤怒是对爱的召唤,是对关系的渴望,是生命力想喷薄而出的愿望。本书通过对真切案例的呈现与分析,讲解了一个有效的心理工具《愤怒分析表》以及它的使用方法,使我们可以快速深入地理解愤怒,看见自己,看见他人,让愤怒之下隐藏的爱,流动起来。
*编辑推荐
愤怒时,你是不是在想:你是错的,所以你应该改;我比你厉害,你应该听我的;因为我都没这么做,所以你也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不开心,你也要跟我一样不开心;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要爱我。
理解愤怒后,你可能会发现:愤怒是一种评判,愤怒是一种期待,愤怒是自我要求,愤怒是情感连接,愤怒是一种恐惧,愤怒是一种爱。
这是一本剥开愤怒外衣、从引起愤怒的诸多因素入手、理清并试图理解愤怒是怎么回事的图书。作者认为,愤怒是一种极为日常的情绪,我们甚至每天都会有想要愤怒的时刻,但这种情绪并不像它所显示的那么直白。愤怒的背后,是一个充满恐惧、委屈、脆弱、无助的自己,它让我们不断地向外索求,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被他人认可,想让他人做“我们认为对的事”,长此以往,我们都有可能变成情绪的奴隶。
所以理解愤怒的关键,首先是看到自己,能够明白:愤怒,并不单纯是一种向外的情绪发泄,它其实是我们对爱的召唤,对关系的渴望,是生命力想喷薄而出的愿望。它关乎我们成长与生活的很多方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亲子、伴侣、工作伙伴)、理解与沟通的能力、人格的养成、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等等。
当我们冲爱的人发火,并恶语相向时,最先损伤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明明知道:那不是我的本意,我其实很爱、很在乎他们。所以理解愤怒,也是重新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它让我们明白:愤怒其实并不可怕,看到它、理解它、转化它,我们或许会获得更多的情绪自由。同时,也希望会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个人:愿你拥有,愤怒的自由。
-
刻板印象
别让偏见和标签决定了你是谁
◎ 编辑推荐
☆ 比尔·盖茨推荐书单
☆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一致推荐
☆ 美国常春藤盟校必读书目,长期名列亚马逊畅销榜
☆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先驱力作
☆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克里斯多夫•艾斯格鲁伯;多元智能之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霍华德•加德纳 盛赞推荐
◎ 内容简介
《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斯蒂尔教授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包括选修非裔美国人政治学课的白人学生成绩每况愈下,以及主修工程学的女学生为了是否参加以男性为主的专业会议而犹豫不决,证明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显著限制了人们的表现。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使人努力过度,有时扼杀了自我本性。
还好,它并非不可战胜。本书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展示了小小的标签如何发挥了强大的力量,最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计划,帮助你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地发挥天赋。
-
不对称
1988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站在祖母家的屋顶上抽着烟,望着远处的底格里斯河,对身旁第一次回老家的十二岁弟弟讲起了自己的十二岁,讲起七十年代里那些酷热的夏夜,父母把床垫搬上屋顶,一家三口在河面吹来的凉风中好眠。
他就躺在月光下,说等着瞧吧弟弟,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国家就会再次强盛起来。道路平坦宽阔,吊桥闪闪发光,遍地都是五星级酒店;情侣们一窝蜂地飞到巴士拉去度蜜月,小学生在乌尔的神庙前面摆拍,背包客把阿斯卡里的明信片寄回家,夕阳红旅客会把一罐罐的尤苏菲耶蜂蜜塞进行李箱;巴格达将会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美索不达米亚雄狮队将会赢得世界杯;战争会彻底结束,巴比伦哈特拉尼尼微的遗迹都将免费开放,连安保都不需要。人们将从四面八方涌来,亲眼见证伊拉克的古老与美丽。
十几年后,哥哥失去了音讯,急着去找他的弟弟困在机场,被入境检查员反复盘问:你哥哥是什么人?你要去伊拉克做什么?
他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哥哥时的样子,他像个巨人一样靠坐在塑料花园椅上,把肱二头肌上看不见的尘屑掸掉,然后抬起脸,目光扫过向西飞驰的云彩,像是在看一出穿越库尔德天空的出埃及记。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向世界施加力量的生灵,而不是相反。原来,这样的一个人也会消失。
在所有的大地上,人们正在四面八方地涌来和死去。
✈️
其他人也会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多吃蔬菜、跑步和阅读,而从不担心下个月会破产、宵禁或断电吗?
其他人也会在电视上无声地看棒球赛吗,看到运动员长时间悬停在空中时也会想到尼金斯基吗?
其他人也会向别人隐瞒爱人吗,因为这要比向自己隐瞒自己容易得多?
其他人也会想上帝有没有在下周为自 己安排一场巴士车祸吗,在面对无可名状的命运时?
其他人也曾见过一个名叫热纳维耶芙的女孩吗,一条白金色的马尾沿着她的脊背垂到腰际?
其他人也会暗自写作吗,在被世界抹除之前把自己的存在用白纸黑字记下来?
其他人也以为自己是真实的人吗,经受着真实的生活,以及音乐会中真实的一声枪响?
一个正陷于和著名作家的忘年恋并逐渐成长为有抱负小说家的年轻白人女性助理编辑有可能理解一位想转机去库尔德寻找失联哥哥却被英国移民官扣留在机场的中年伊拉克裔男性经济学家吗?
✈️
《不对称》由三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探讨了激发并持续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不对称:性别、年龄、权力、才华、财富、声明、地域、种族、宗教……与正义。
第一部分名为“愚蠢”,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位二十出头的美国助理编辑爱丽丝与比她年长四十五岁的著名作家埃兹拉·布雷泽的“爱情”故事。
第二部分名为“疯狂”,以第一人称回忆了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阿马尔的生平。他此行飞往伦敦,是为了转机去库尔德斯坦,寻找失联的哥哥,却意外地被移民官员扣留,在希思罗机场的一间拘留室里度过了2008年的最后一个周末。
第三部分是布莱泽的访谈,我们将从中领会整本书最核心的秘密,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将袒露出前所未有的含义——“一场坠入兔子洞的未知之旅。翻过全书的最后一页,读者会忍不住回到开头,反复体会哈利迪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整个故事的。”(《华盛顿邮报》)
“哈利迪几乎同时写下了一部匿名的纪实小说,一部思想小说和一部关于政治参与的元小说。”(《纽约时报书评》)同时,《不对称》也是一个人蒙着面纱的肖像——一个决心超越她的出身、她的特权、她的天真的人。
“在她的笔下,‘不对称’不只存在于野心与成就之间、年轻女性与年长男性之间,更存在于西方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由此提出了关于想象力和共情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我们能否跨越性别、种族、国籍和权力的界限来理解彼此;一个人愿意为理解素不相识的人付出多少努力,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和做不到这一点。”(《纽约客》)
2018年,《不对称》英文版的出版被媒体形容为一场“文学事件”,风靡一时,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它的知名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metoo运动的热潮,以及知名老作家和女文青之间的八卦。然而,从阅读中我们很容易便能意识到:书中人与人的关系远非简单的权力关系可以概括,而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自传性也并非噱头,而是以整个现实世界与这部小说互文,从而拓宽了叙事的景深;而且,莉萨·哈利迪也志不在此——
“你在写这个吗,我们的事?”
“没有。”
“那你在写什么?”
“其他的人。”
……
无论如何,《不对称》都迫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一个更积极的观察者。
-
抱住棒棒的自己
徐慢慢是一位36岁的心理咨询师,她有一个佛系的程序员老公老赵,活泼的9岁儿子小航。从2019年起,有上百万的读者在观看徐慢慢的故事,跟她一起接纳自己,松绑情绪。
这是武志红团队所组建的一个虚拟漫画形象,用漫画来讲心理学,用图画来呈现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比用文字更真实、更疗愈、更直达人心。他们探讨的议题,有人类永恒关注的“爱”和“恐惧”,也有新时代的竞争焦虑,比如“优秀”和“躺平”。当然,也有我们这个社会一直面临着的议题——活出自己,成为自己。
《抱住棒棒的自己》是徐慢慢心理话公众号两年结晶,热门漫画初集结,从情绪管理、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四大热门话题出发,以漫画形式重现真实生活困境,用心理学的科学眼光剖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相信我,在你读了两三个徐慢慢的故事后,你会感受到一种自我接纳的力量。也许,你还会像她的名字一样,试着慢下来一些。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
【直面家庭矛盾及重大事件背后内心的困惑】
如何面对自己想“改造”或“控制”他人的欲望?
如何让家庭关系变得亲密而独立?
如何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
如何将责任、义务、道理的约束,变成家庭自然的规则?
……
※【本书中,作者分五个模块,跟我们探讨了与家人相处的秘密】
解开成长过程中的心结:不延续原生家庭的创伤;
善待自己的另一半:尊重、理解、支持、陪伴;
不妨把孩子当大人看:学会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情感联结;
亲子教育要张弛有度:有规矩,也有自由;
家庭幸福的关键——爱与规则:让家成为所有成员最温暖的避风港。
※【 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世界,回到家里,就找到了。】
最珍贵的人生财富,便是幸福、温馨的家。
尊重、理解、支持、陪伴,
立界限、有规则、重品格,
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
家和万事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50位影响力心理学家之一,致力于研究关系! 尊重、理解、支持、陪伴,立界限、有规则、重品格,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
情绪化的父母、控制欲太强的妻子、一对都缺爱又没有安全感夫妻、当讨好型人格遇见情感暴力……再亲密的关系,也很难承受过多的委屈、忽视或争吵。很多家庭都在责任与义务的绑架下,勉强维系。
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既需要让自身成长,解开自己的心结,学会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坦然面对必要的牺牲、取舍和妥协,也享受在家庭中的踏实、温暖、依赖;同时我们也要让整个家庭得以发展,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支持,能从家的港湾出发,自由地奔向更远的地方。
在本书中,国内知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用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案例,细数个人成长与家庭发展的典型问题,提供了其独树一帜的见解,使每个人都能学会在家庭中经营爱、界限与规则,让家真正地成为每个成员的避风港,成为温馨、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
自愈与成长
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的荣格自愈心路首秀,彻底揭秘荣格不为人知的人生痛苦、彷徨、超越、重生汲取大师强大的自愈力量,开启深刻、独特而丰盈的成长。精华扩展阅读11组,原创自我疗愈工具3个,附赠荣格一生最重要梦境30个(德、英、中三语原文)。
即使伟大如荣格,依然逃不脱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精神病、被性骚扰、学渣恐惧……的命运劫难。公开与隐私,荣耀与屈辱,乐与痛,清醒与迷茫,也许你这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曾是荣格所经历的。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到底是找寻终极幸福、实现自我,还是始终漂泊彷徨,你的选择是什么?
荣格与你的微妙差别在于,在内心的冲撞浩劫中,他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用分析梦、绘画曼陀罗、找寻原型等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生命故事。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因我们本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如同本书中的荣格。
心理大师荣格,之所以广受追捧,至今仍有新作频频发表,奥秘在于他本人象征着两种形象:
其一,象征着追寻灵魂的现代人。从空心青年到巨婴老人,不少现代人丧失人生的意义,呼吸着空虚和焦虑。而荣格几乎从人生的第一场梦开始,就展开其长达 80 余年的内在探索之旅;其二,更象征着受伤疗愈者。传统的疗愈者常常完美无暇、高不可攀,而荣格的一生,更接近于真实的普通人。他自身携带着精神分裂基因,历经无数创伤,但始终在发奋自我疗愈。
荣格的一生,堪称心理学璀璨史,但更是其个人疗愈成长的宝贵全纪录。围绕其人生不同阶段及最重要的30场梦境,本书为你彻底揭秘荣格不为人知的自愈心路。助你直抵大师强大的内在本源,你心灵的独特、深刻及丰盈将由此开启。
1、零阅读门槛,从平民而真实的荣格身上汲取力量
《红书》帮我们窥见荣格神秘多舛的精神世界,只可惜,因神秘而有一定阅读门槛;
《荣格自传》堪称荣格个人意识研究史,是其思想的精彩呈现,但由于缺少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导致读者在阅读起来有较大的距离感。
相对于如上的荣格畅销作品,本书的重大特色是,零阅读门槛,亲切亲民。本书通过故事讲述方式,以及文学化语言,帮助读者感受到荣格真实而丰满的人性,及其作为普通人疗伤、成长的强大生命力,在无距离、平视的体验中,照见自己,获得成长。
2、独特的自愈与成长主题,是现代人关注的热点
荣格是伟人,但首先是追求内在疗愈、让自己活好的普通人,其一生的主要命题是自愈与成长。本书看似讲荣格,实际是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内在创伤、空虚和无意义感,给予疗愈思路及有效技巧的分享。帮助读者从中汲取荣格强大的自愈力量,成长为更完整、和谐及更具生命力的自己。
3、架起荣格思想、治疗技术与普通人应用之间的桥梁,独具实用价值
本书一改荣格以往著作中深奥、晦涩的表达,对其思想及治疗技术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并且通过作者独家设计的多种贴心工具,帮助读者对荣格精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够切实地改善自己的内心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