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的揭示
本书是思想家安萨里关于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安萨里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
-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在汤因比的历史观中,宗教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认为宗教对于认识人类本性、纠正人类的自我中心是必不可少的。本书是汤因比论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可以说集中概述了作者的全部宗教思想。全书分两部分,分别是“高级宗教的萌芽”和“宗教在西方化的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宗教在世界历史及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其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时着重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可以用高级宗教的振兴来解决西方社会的危机。
-
佛教与中外交流
《佛教与中外交流》探讨了中古史中佛教与中外交流的诸多问题,内容包括东亚佛教的“边地情结”和祖谱建构、中古佛教史上几位名人如昙无谶、法藏、智慧轮等的生平事迹考证研究、梁武帝皇宫中的佛教设施和佛教活动、中古译经过程研究、中西佛教互相影响和交流等,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都比较精彩,颇有学术价值。
-
天路历程
宣传语: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经久不衰的人生指南
《天路历程》是清教徒约翰·班扬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被后人誉为“最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很可能是阅读人数仅次于《圣经》的基督教著作。《天路历程》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发表于1678年,作者以比喻和寓言的手法,叙述了一个背负沉重包袱的“基督徒”得到异象,决定逃离家乡“毁灭城”,并奔走天路的故事。行程中他靠着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种种压力和诱惑,终于到达天国。下部发表于1684年,它是对上部的补充与发展,描写了“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与其他同伴渡过险境,共赴天国的故事。上部侧重天路客个人的内心经历,多描写基督徒的软弱、失败,沿途所遇的磨炼、争战以及从中产生的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对所追求的目标的执着和坚信。下部则侧重天路客作为一个爱的家庭共同追求天国目标的团体生活,书中多描写天路客们在各种境遇中如何彼此相爱、劝勉、扶持,如何在天路上一同长进。
两部的核心正是将基督徒的人生描述为一次朝圣之旅。这本当之无愧的基督教经典之作已翻译成200多种语言,被不同文化的人们看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这次我们精选了当代优秀的译本,配上威廉 · 布莱克为《天路历程》所做的 29 幅水彩插图,期望这部古老的经典给读者带来崭新的阅读体验。期望《天路历程》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拾取各人当得的分,正如 F.M. 哈里森,这位权威的当代班扬研究者所言:“《天路历程》曾经拥有,也始终拥有真正认识它的人,而这本书也正是为这些人而写的。 ”
-
圣经的文学世界
《圣经的文学世界》(The World of Biblical Literature)一书是享有盛誉的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奥尔特(Robert Alter)在该领域颇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从分析具体实例出发,在广阔的文学视阈和理论范畴对于圣经的文学特质予以分析、研究。讨论多从宏观议题出发,而后试图通过解析实例来探讨这些议题;并基于原则上元批评(meta-critical)或理论思考不能与形式分析相分离这一信念。该书强调要探究《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或者是什么样的书的总集;想知道圣经里有些什么隐含或彰显的元素,什么样的心照不宣的文学概念充斥于古代希伯来写作,古代以色列文学和后来的世俗文学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就必须从文学文本的视角来看待其表达而起步。作家如何想象情景,叙述细节,设计对话,建构诗行的对称美,展开诗歌意象,都能让人们对其如何描绘人的本性、神的本意、历史、命运、因果关系、以及作家与文学媒介的关系了解甚多。作者对这本书的希望,是它能够对这些仍在滋养着西方文化的、总是无从捉摸、却又总是令人神魂颠倒的经文之特质的讨论增添有益的观点。这本书的中译本势必对中国文学研究者,历史、宗教等其他学科的学者以及普通读者都起到难得的教益作用。
-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科学”和“宗教”是否适用于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学”与“宗教”概念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作者彼得·哈里森以令人惊叹的渊博学识和清晰思路, 极富原创性地分 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本书代表着科学与宗教领域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
对世界的科学解释根本上是无神论的,但科学为什么偏偏从基督教笼罩的欧洲诞生?科学发展与宗教和道德原来千丝万缕地编织在一起。哈里森的这一部最新研究引领读者深入这些问题和联系。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通过严格的历史考证,表明 “科学”与“宗教”概念是晚近三百年的发明,今日关于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的论说多数是时代误置,振聋发聩、引人深省!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