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臣家族
-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霸王之家》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再现战国第一王者德川家康曲折一生的历史小说杰作。 德川家康,出生于封闭落后的三河地区。三岁与生母离别,六岁作为人质流寓他国。辛酸和凄苦的人质生涯,锤炼出他坚毅无比的韧性和机警沉稳的个性。 成年后继任城主,但领内豪族林立,领外强敌环伺。为了在乱世中求生存,他甘愿充当今川义元的炮灰,随后又追随织田信长四处征战。才赢得生存空间,却为了取信于信长,不得不痛心杀妻灭子。信长梦断本能寺后,秀吉抢先控制了局势。他屈累代尊贵武士之膝,拜服在出身寒微的秀吉脚下,同时埋首于势力的扩张。待时机来临,他果断出击,将敌人彻底击败。 他最大的特点,被人们总结为“忍耐”和“模仿”。为了能与众多天才相抗衡,这个既无非凡创造力,又无卓越天资的普通人,也许只能以“忍耐”来磨炼自己、提升自己。他没有创造性,倾心于模仿他人的长处,集武田的兵法、信长的果断和秀吉的策略于一身。他,以正直和忠诚获得了信长和秀吉的信任,可秀吉一死,他却骤变为谲诈多端的首领,可见其正直和忠诚是掩盖锋芒的处事之术。 司马辽太郎以流畅犀利的笔触,精炼客观地再现了一个朝代的开创者——德川家康从人质到王者的传奇一生。 -
宛如飛翔(一)
隨著明治維新而成立的新政府,其內外正隱藏嚴重的分裂危機──內有由封建制度、鎖國時代出走至理想的近代民主國家的過渡危機;外有歐美列強的垂涎覬覦。明治五年至歐洲考察司法制度的“考察團”目睹外國實力之強,不禁感到恐怖。此一行人回國時,正逢“征韓論”甚囂塵上,他們認為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所倡言的征韓論是史上最大的愚論,甚且無異於亡國論。考察團中的川路利良。乃是奉西鄉隆盛的指示至法國觀摩警察制度,此人極醉心於約瑟夫•胡雪的警察思想,遂想模仿法國制,創設首都警察。而此一機關──警視廳,在其主持下且一步步地成為攻擊反政府派的大本營。明治政府成立之後,西鄉隆盛自年輕時代便曾求死的欲念又復燃,遂放任自己,健康每況愈下。但此時卻因征韓論而再度保養起身子,征韓論的支持者此刻正獲得第一回合的勝利。 -
坂の上の雲
同じ松山で生まれ育った正岡子規と、日露戦争で活躍した秋山兄弟。子規は病と闘いながら俳諧の革新に挑み、秋山兄弟はそれぞれ日本の騎兵、海軍の技術向上に尽力した。当時最強とうたわれたロシアのコサック騎兵を打ち破るべく、ひたすら仕事に打ち込む兄好古と、文学の世界に未練を残しながらも海軍に入隊し、海軍戦術を研究し続けた弟真之。2人のまじめな努力の成果は、歴史が証明している。誰もが立身出世を目指した時代に、彼らがどうやって自分の人生の意義を見出したのか。そんな視点から読んでみるのもおもしろい。 司馬遼太郎の大河小説の中でも、本書は特に評価が高く、ビジネスパーソンをはじめ、多くの人々に読まれている。改革の時代にこそひも解きたい、そんな1冊である。(土井英司) -
關原之戰(下)
●內容大要 縝密擘畫不敵時勢轉化:東西軍數十萬將兵,匆匆聚集關原盆地,日本本土規模最大戰爭一觸即發!理念先行的石田三成因性格侷限,無視攤展眼前的不利情報;相對務實的德川家康忍之又忍,待萬事俱備才發足戰場...... 兩雄相爭判定天下歸屬,勝敗更影響戰場上個人生死、家族榮枯。自一場戰役窺看一個時代,進而逼近人生最終抉擇——重義理、或取利?司馬遼太郎蒐羅龐大史料,運用渾然天成,筆力磅礡渾厚,由人物評點切入歷史事件,俯瞰關原各線戰況,透視決戰在即的武將心理! 被喻為司馬遼太郎「戰國三大作」、「家康三大作」之一,宛如大河繪卷的《關原之戰 》,終於迎來波瀾壯闊的完結篇! -
幕末(上)十二則暗殺風雲錄
江戶幕府無視先祖「鎖國」之令,竟意圖與重兵進逼的歐美列強交往,滿腔熱血的志士怒而倒幕,以暗殺為血腥的時代揭幕。對幕末的日本而言,櫻田門外的暗殺事件確實發揮了促進歷史躍進的作用;暗殺自此變得面貌複雜,既可如史詩般崇高受人謳歌,亦可能是攫取功名利祿的不入流手段而已。 司馬遼太郎聲稱厭惡暗殺手段,卻以此為主題,花費一年時間,寫就十二則短篇小說。「歷史有時是靠鮮血染成的。雖然人們並不期待如此,可是暗殺者、被暗殺者的屍骸卻同樣是歷史的寶貴遺產。」──司馬遼太郎便是由此觀點,重新審視幕末的暗殺事件,將焦點集中在人物本身與事件的關係,由小見大,描繪出狂瀾奔騰的幕末時代。 ●譯者介紹 孫智齡 一九六三年生,日本東洋大學文學碩士。職業家庭主婦,業餘從事日文小說翻譯。譯作有《幕末》《陽暉樓》《平家物語》(一、二冊)《花食》《東京爬樹偵探》《光球貓》(皆遠流)等。 導讀 幕末暗殺事件的啟示與真義 林水福 1 《幕末》原題為《幕末暗殺史》,從昭和三十八年一月起至十二月止於《ALL讀物》上連載。單行本《幕末》是由〈櫻田門外事變〉及〈怪傑八郎〉、〈花屋町的襲擊〉、〈猿路口的血鬥〉、〈斬冷泉〉、〈祇園舞台〉、〈土佐夜雨〉、〈逃命小五郎〉、〈大難不死〉、〈彰義隊的算盤〉、〈火燒浪華城〉、〈最後的攘夷志士〉十二篇獨立的短篇小說組合而成的。 《幕末》是繼《新選組血風錄》之後發表的,同時另有以土方歲三為主角的《劍,飛騰吧!》與描繪幕末風雲人物?本龍馬的《龍馬行》。在那一時期司馬遼太郎將焦點集中在幕府末期的變革。 《新選組血風錄》裡有濃厚的子母澤寬《新選組始末記》(子母澤於大正十二、三年深入調查新選組事蹟,遍訪繼新史學者尾佐竹猛、井野邊茂雄、藤井甚太郎等,多方取材始撰成)的影子,到了《劍,飛騰吧!》對新選組的理解、解釋,以及全貌的掌握逐漸有遼太郎個人特殊的味道。 《幕末》可說是上述大作撰寫時的「餘滴」吧! 雖說是「餘滴」卻相當清爽可口。 遼太郎為什麼寫這一部暗殺史?意圖何在?寫法如何? 在《幕末》單行本上,遼太郎說: 「儘管口中常唸『我討厭暗殺』。 可是,這一年來,寫了幾百張稿紙。 暗殺者的定義是「沒有任何暗示,也不發警告,突然襲擊,或者以使用詭計殺害他人者」是最卑劣的人! 這種觀念,可能是像我這樣生逢太平盛世,不必「為天下而死」的讀書人的夢囈吧! 歷史,有時需要靠鮮血寫成。 儘管我們不喜歡;暗殺者,與被凶手擊斃的屍骸都是我們歷史的遺產。 以這種眼光,重新審視發生在幕末的暗殺事件,且以小說方式撰寫。」 日本從萬延元年到慶應三年,短短的七、八年間,留下無數的暗殺記錄。政治上有大改變時,往往出現各種恐怖行動,法國大革命、俄國革命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現象。 恐怖行動的政治改革所產生的直接作用意外地少。恐怖行動主義者無視於公家法律的存在,對社會、政治的矛盾,企圖以身體去修正、改變,因此,才有暗殺的行為產生。當然,暗殺者、被暗殺者,各有其理論;只是,也有其理論處理不了的問題。 司馬遼太郎在《幕末》,不從政治面切入,而是以暗殺者及其事件為中心,將焦點集中在暗殺者與被暗殺者身上,成功地刻畫出動亂期的人物造型。 2 如上述《幕末》由十二個短篇小說組成,以人物為重點;然而,它究竟有何特色?尤其是在暗殺者身上表現出什麼特殊的性格? 〈櫻田門外事變〉被暗殺的對象是井伊直弼。根據歷史記載,井伊生卒年是一八一五~六○,江戶幕府末期大老,因將軍繼位問題與水戶派對立,主張第十四將軍由紀州藩的慶福繼任;一八五六年私自與五國締約,為了鎮壓反對者掀起安政大獄,株連甚廣。後被水戶派暗殺。 〈櫻田門外事變〉執意暗殺井伊的有兩家人,即有村兄弟與日下部阿靜、松子母女。 有村家大哥俊齋在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西鄉吉兵衛(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一藏),三人結成莫逆之交,受薩摩藩前藩主齊杉的影響,立志現身「井伊斬奸」的工作。 日下部伊三次──薩摩藩最有名的尊王攘夷志士,曾出仕水戶藩,安政大獄時被捕死於獄中, 「井伊不亡,國家必垮」──這也可說是伊三次的遺言;未亡人阿靜及其女松子,靠這句話活下去,把弒夫之仇與為國(藩)除害兩者合而為一。半為籠絡,半為報答,阿靜把松子許配給有村三兄弟中的老三治左衛門,就在治左衛門出發暗殺井伊的前一天。 把女兒嫁給毫無生還機會的男子,是犧牲,也是報答。 後來,治左衛門自殺,長兄俊齋娶松子為妻,是另一種「弟終兄及」,松子與治左衛門是否有夫妻之實,也就沒有人追問了。 薩摩藩計畫與水戶藩聯合暗殺井伊,事到臨頭,只剩下有村兄弟兩人,為了顧及薩摩藩的名譽,兄弟兩人抱著必死的決心;水戶藩感於兄弟倆的義氣,也就不計較薩摩藩的失信了。 可以說兩兄弟的義氣挽救了薩摩藩的面子。 義氣,這東西雖有封建、老舊的味道;然而,整個社會義氣蕩然時,也就減少幾分可愛與純真。 《幕末》描述的暗殺者、被暗殺者之間,流動的「義氣」與「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國民的性格。 身為小說家,把歷史上的暗殺事件寫成小說,為了使故事更加精彩可讀,難免添油加醋,但司馬遼太郎仍未完全抹殺、歪曲歷史的真相。 例如對於〈大難不死〉中的聞多(明治維新後改名井上馨),在司馬筆下「聞多和俊輔對女人都沒有什麼品味可言;不過,俊輔多少有選擇,還算是正常人的心態。至於聞多卻是來者不拒,只要是女人就可以。對於女人不講求品味,對於人生志業也不會有所堅持。聞多與俊輔同屬尊王攘夷派,然而當兩人從橫濱出發,抵上海港,目睹全然西化的上海港時,聞多就說:「俊輔啊!雖然國內口口聲聲吵著要攘夷,我可放棄了。你看看這些軍艦,要是他們全攻了過來,也管不了什麼攘夷不攘夷的了。」 〈大難不死〉中的聞多,多次被刺,總是逃過一劫。司馬遼太郎對聞多的評語是:「這個男人或許當初在山讚井町的袖解橋下就該一命嗚呼也說不定。後來,他在維新政府伊藤博文的庇蔭下,歷任顯職,而以貪官污吏的巨魁之名遺臭後世。」 與《大辭林》對井上馨的說明:「一八三五~一九一五,政治家,長州人。通稱聞多。活躍於討幕運動,第一次伊藤內閣時以外相身份致力於條約改正。歷任農相、內相、藏相等。在財政界份量重。」 兩者比較,遼太郎藉小說針砭人物之意圖相當明顯。 又〈逃命小五郎〉中描述的是桂小五郎,毫無武士氣魄,遇難則逃,「一逃再逃,四處奔逃,最後,竟然成了為逃而逃」。無數的武士,棄屍荒野,桂卻存活下來,受到新政府以元勳之名禮遇。因此,遼太郎說:「所謂的元勳,不過是活下來的一群人。至於維新後,充當政治家的桂反而未能施展抱負,或許,能多次死裡逃生,正是桂真正的才能所在吧!」 司馬以「鳥瞰的方法」撰寫歷史小說,仔細蒐集史料,深入研讀,以自己直接的感覺不斷探尋歷史人物的「虛實」,這種態度與傑出的歷史學家相通。《幕末》所描述的各種人物造型,心理與行動,栩栩如生,此外,還可窺見司馬史家的史才、史識、史通! 〔導讀者簡介〕 林水福,一九五三年生,雲林縣人。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博士,專研日本平安期文學及近現代文學。曾任日本梅光女學院大學助教授、東北大學客座研究員、輔大日文系主任。已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於中日學術專刊;散文、評論散見各報章雜誌。譯著有《蒼狼--成吉思汗》、《沉默》、《母親》、《影子》、《醜聞》等十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