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响
本书为作者在《收获》(2011年)栏目“绝响谁听”上所发表文章的结集出版。六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独有的史料收藏,独特的审美视角,独具的智性美文,给读者带来了曹禺、巴金、胡风、丁玲、萧乾等文化老人立体性的才情展示。 这些文化老人,从“五四”走来,从三十年代走来,与我们一同走进八十年代。然后,他们渐行渐远,身影从此消失。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却不能没有他们: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声音,八十年代也不会浑然而成一曲历史交响;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拓展的天空…… 八十年代拉开帷幕时,作者以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的身份,走进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如今,他在书信日记文献里,重拾亲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听嬉笑怒骂长吁短叹,再触摸丰富而复杂的内心…… -
明亮的对话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
知识分子写真
《知识分子写真》内容包括:狂人卢梭,透明度下看萨特,我小说写的以观察到的人生为基础,我是一个回到黑暗时代去的作家,作家最痛苦的莫大于不能再写作,我为自己和文学而写作,写个好剧本是件了不起的事,我心目中没有理想的读者,我的一生是个退避者的一生,作家顶多只能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斯诺家书,今日红色中国,红星照耀世界,代拟退稿信数则,古今禁书,翻译家如是说等。 -
自由之声
《自由之声: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界大观》主要内容:血雨腥风的历史平台上,知识分子如何捍卫自由之原则?桎梏横行的年代里,怎样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自由之声: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界大观》以动荡不安的19世纪的法国作为解读的背景,通过描述维克多·雨果、乔治·桑、马尔所克等活跃于各个时期的精英知识分子坚持不懈的斗争历程,彰显出法国专制体制下捍卫表达自由原则的艰难轨迹。风起云涌的斗争氛围、针锋相对的笔墨论战和悲欢离合的生活际遇交织成一幅既有生活质感又充满睿智思想内涵的历史画卷。 -
现代学人与学术
本卷选取了两位20世纪国学大师——钱穆、陈寅恪为主题。钱穆对余英时的学术理路有着重要影响,两人既有师生之谊,又具友人之情。余英时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追思钱穆的治学与为人,读来感人至深。陈寅恪是20世纪极富传奇色彩的学人,其经历奇特,人格生命复杂深邃,学养极深。余英时主要以陈寅恪晚年诗文来论其人其学,探究其晚年心境以及陈寅恪如何以生命来护卫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颇能发皇心曲。 -
偶像的黄昏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顶峰。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