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日记

[苏联]伊万·迈斯基 著 / [英]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 编

文化

二战 历史 苏联 政治 史料 英国 传记 苏俄

2021-8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导言/i
致谢/xxi
苏联外交官的诞生/001
引子/029
1934年/035
1935年/063
1936年/099
1937年/123
1938年/161
1939年/241
1940年/359
1941年/463
1942年/581
1943年/655
一个时代的终结:迈斯基被召回/747
名声的代价:迟来的压制/771
图片来源/795
译名对照表/797
【展开】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于1932—1943年在伦敦写下一批珍贵日记,经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谨严选编、作注而成书。日记中记述苏联在英的外交活动,见证了众多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窥见苏联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国对参战态度之转变、战时诸人之心态等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日记里讲述了迈斯基与丘吉尔、劳合·乔治、韦伯夫妇等多位英国政要的交往,更以生动笔法,带人们重临议事厅的演讲现场、海军部深夜密谈的房间、空袭阴云下的伦敦街道……日记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揭示了苏联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中国所起的作用。

*媒体推荐

这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日记。

——保罗·肯尼迪(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

希特勒的战争催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政治日记,这些日记现在成了历史学家的重要证据……如今我们要在这份名单上添加迈斯基的名字……(迈斯基的)日记几乎让他付出生命代价。但现在,感谢一位熟练和敏感的编辑,让迈斯基获得永生。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无论对专业历史学家还是大众读者来说,迈斯基的日记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为那些对苏联外交政策,苏联领导层的思想,英国政策、社会、二战前夕的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提供独特的视角。

——《俄罗斯评论》

未来所有关于二战的新叙事都要征引这部日记中的史料。

——《伦敦标准晚报》

迈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出奇的人道、幽默,有自知之明。他和丘吉尔的谈话绝对扣人心弦。对这一时期感兴趣的人,不会想错过他们。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苏联档案中,不曾有一份为二战及其起源提供新见解的私人文献,具有如此的广度、价值和体量。翻阅过程中,我惊叹于日记的直观和坦率,还有迈斯基敏锐、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行文。

——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

*编辑推荐

1.获2016年普希金之家俄罗斯图书奖(the 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 Prize),被《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彭博商业周刊》等英国多家主流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历史图书”。

2.苏联外交官罕见私人日记,以“外交天才”(丘吉尔语)的第一人称微观视角亲历二战,提供二战起源新见解。

3.聚焦戏剧性且重要的二战时代,体悟伦敦城内云谲波诡的外交、政治风云,直击国际关系的瞬息变化和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观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

4.描摹左右世界命运的盟国政要群像,深刻遍察英国上流社会。

5.全球已出版十一种译本,引发历史、外交、国际关系等多领域的热烈讨论和对二战的新思考。首度推出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编者添加特别按语,以揭示中国在苏联等国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6.史学大家E.H.卡尔弟子、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教授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十二年精心编注,用翔实史料和严谨考证完整迈斯基日记的背景链条。

7.图文并茂,内含115幅珍贵的私人图片。风云变幻的二战故事因日记体迸发鲜活的现场感。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赵硬囡的评论
    这么厚重的书,只有专业研究者能逐字逐句读完。我是放在床边,每天晚上读几十页,跳跃着读完的。戈罗德茨基的注释非常有用,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记提供了重要背景。有的地方和自己先前的认知不一样。读到最后日记主人的经历,好似去年读李宗仁回忆录,所有人最后都要被扫入尘埃。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英国学者戈罗德茨基从珍贵历史档案中发现、整理、编注的二战前和二战期间苏联驻英大使迈斯基撰写的一部重要日记。这部日记的记录持续时间长、内容详细、富于众多的重要历史细节与生动文学性。之于二战历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可以丰富和纠偏对于二战时期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而之于文学与文艺爱好者而言,则可以将本书作为关于二战的优质非虚构作品阅读。编者极其详细的注释与非常专业的导读文字,为读者进一步理解日记的相关内容,提供了足够便利。这部厚重的大部头作品,值得细品。
  • hallolily的评论
    日记真是干货多到让人应接不暇,嘿嘿,原来卡廷森林惨案当年差点引爆外交风暴了,怎么被压下去的,这里就不剧透了。还有捷克被出卖的全过程,真是一把辛酸泪,历史有时是不忍细读的。。。
  • 王千源的评论
    我真的读过,而且越看越有趣,每回读下来都让人欲罢不能!史料价值不提啦,如果迈斯基同志不是有意识写日记给我们看,谁会知道那些改变世界命运的人事物变化发展的详情。编注多牛不说啦,历史学教授花费十二年,对照多国官方档案和私人资料(书信、回忆录等),这工作量想想都头大,也难怪编注能成为迈斯基日记外的又一大价值。那要讲什么,肯定是通过阅读变身迈斯基,在伦敦一边观形势变化认真外交,然后收集资料向政府汇报,一边努力经营朋友圈,偶尔吃瓜看热闹,工作生活都充实得不得了!
  • 鹿鸣之什的评论
    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有《使日十年》,这本也可以说是《使英十年》
  • 祝羽捷的评论
    苏联老牌外交官迈斯基记录信息量巨大,见证了乔治五世去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继位、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丘吉尔,记录大国之间的博弈,与各国大使交往包括中国的孔祥熙、郭泰祺、孙科(和郭泰祺交往尤甚,知道我们好多秘密的感觉)。
  • 晓林子悦的评论
    相比大事件,我更感兴趣日记里那些有趣的私人化视角的描写。 苏联驻瑞典大使科伦泰女士,就能否戴帽子事项与苏联礼宾司司长理论,司长最后无奈妥协:“好吧,好的!一顶黑色的无沿小帽。但请戴那种非常小的帽子!”迈斯基写道,两人就这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类调皮的语句,在书中随处可见,这本日记的可读性很强,不是流水账。 译文流畅。寄送的外包装,设计成了绝密档案,别具匠心。
  • Rainy Yellow的评论
    最唏嘘的是,如此机敏的迈斯基,还是没能逃过残酷的政治斗争,足见历史进程中个体的微渺,但反过来又足以说明,个体的记录对历史的还原有多么重要。
  • disguiser的评论
    不错的一手资料,内容有料,但奈何作者的历史局限性使得这本日记放到现在看也只能当作文献证据而非佳作了
  • xixi的评论
    超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