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

[美] 乔迅

文学

艺术史 石涛 艺术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美术史 历史 中华书画史 文化

2010-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目录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总序 图版目录 谢辞 致中文读者 前言 第1章 石涛、扬州、现代性 石涛的画像 1700年左右的扬州 江南的绘画与现代性 现代性地理志 第2章 挥霍光阴 山水中的人物 自传式的指涉 休闲及其寂静 朝代转换之间的野逸 模棱两可的士人 文人生活的场景营造 第3章 感时论世的对话空间 费氏先茔 黄又的游旅 1705年的洪水 第4章 朱若极的宿命 从清湘到宣城:16421677 从宣城到北京:1678—1692 自传式的艺术形态 第5章 对身世的认同 扬州及邻近区域:1693—1696 石涛与八大山人 靖江后人 宗室遗孤 第6章 艺术企业家 职业画僧 清初的职业文人 大滁堂企业:画家与赞助人 大滁堂企业:生产策略 大滁堂企业:弟子身兼赞助人 第7章 商品绘画 扬州绘画市场 自况画 装饰画 纪念画 幻象与价值 第8章 画家技法 清初画坛 经世致用的伦理观 石涛论技:绘画的完善 1703年为刘氏作山水大册 第9章 修行绘画 禅师画家 方士画家 一与至人:石涛的画论 自主的哲学 第10章 私密象限 画家的欲望 属于自己的时刻 大限 附录1 石涛生平年表 附录2 石涛信札 注释 参考书目 今人著作 人名和地名索引 名词索引 中文版编后语
【展开】
内容简介
石涛(1642-1707)为中国明清画坛巨擘,创作风格独特,深受时人与后世推崇。本书是西方出版的第一本专论石涛的著作,主要聚焦于1697年至1707年间,即石涛身处扬州且留存至今作品数量最多的晚期阶段。 作者综合运用中国传统的研究理路、西方的形式分析和图像学分析,以及因上世纪70年代英美学界“新艺术史”兴起而形成的社会诠释模式,探讨石涛的社会、政治、心理、经济和宗教等五大面向,揭示其绘画实践的复杂性。作者同时以现代性架构石涛的生平与艺术,并以自主性,自我意识与怀疑来界定石涛绘画的主体性。读此书的读者,或可获得一种与阅读当今其他艺术史著作完全不同的体验。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荪谷的评论
    夜读,本来想跳过石涛的,但是看到一段,觉得还算可以:有次得了一些澄心堂纸就不能自已地乱画[笑cry][笑cry][笑cry]看见这样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由衷地共鸣
  • 中华珍宝馆Jean的评论
    #清初四僧之石涛#《自云荆开一支眼》:网页链接;绘深山中一处景色,以由近及远方式绘山石,小潭,房舍,尽头二山峰之间忽开一线天,现出远处的数座山峰,山峰高耸陡峭,直插云霄。画左侧自题:自云荆开一支眼,清湘老人。#下载#网页链接
  • 下而饮的评论
    逛到一个媒体人的微博,说写文,辗转反侧近百小时,纳闷不已。不知怎的想起石涛的花鸟,提纲挈领,“一葉一清靜,一花一妙香。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然后呢,然后纲举目张
  • 随缘遇缘也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我在西非的日子:感悟—享受生活》对于感悟,关键是在于“悟”字,石涛说,悟是直对自己的内心,是对所思所感的升华,故感悟,也要有所感才行,如果整天忙碌于生活,痴迷在声色犬马之中,所思所感都做不我在西非的日子:感悟...
  • 出版人沈晓辉的评论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古人咏荷诗词中,不知怎的,独喜欢清代石涛的这首《荷花》。好吧,我给它配上荷花图。
  • 闲情偶记的评论
    王国维: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图/石涛 山水十二帧册
  • 朵云轩木版水印中心的评论
    【周末读诗】【石涛·题观虹图】籁彻多无极,虹垂亦是桥。不邻霄汉住,岂受眼光饶。
  • 千百斋主的评论
    #梁斌亦能畫# 梁斌的画先学齐白石,进而学吴昌硕,后来又喜欢上扬州画派。他特别欣赏石涛及八大山人两位大家纵横的性格,豪放的笔墨。最后他又爱上金冬心,学习他的笔法画梅。梁斌常说自己画画没有固定的老师,画到哪里算哪里。其实,他的画受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影响较大,并且不拘泥于古人,笔下
  • 我爱你那么多要加油的评论
    《易经与艺术》讲座活动下午在世纪公园举办!书法:书天地之阴阳,对联,阴阳文印章……;绘画:大画家石涛《画语录》以易学为基础;文学:《文心雕龙》以易传理论为核心;音乐:古代五音与五行对应;建筑:设计思想以易经思想为基础,代表作故宫;艺术的最高境界为追求阴阳变化的和谐之美!
  • 东风劲吹1的评论
    学过三年山水画,一半爱好,一半野心,妄想人去画还在,真不知天高和地厚。石涛的画飘逸、空灵、悲凉,可临了才知未入空门,没有厚重的禅意再学也不及半根毫毛。转而临沈周的画,很美很温暖。可是没有满腹诗文与扎实的书法功底,再学也不像,真是难于上青天。后来啊:人画俱废一腔惆,一瓶墨汁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