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

秦燕春

文学

茶文化 秦燕春 随笔 散文 文化 生活 茶行人間世,天地清沉沉

2010-7

山东画报出版社

目录
导言,茶到天涯人行地 一辑,江南茶色,罗裳一溪碧透:江苏、浙江 二辑,黄梅调里好婵娟,中原小有天:安徽,从信阳到湖北,瘦硬的江西 三辑,潇湘地,湖南人,霸蛮茶 四辑,“乌龙茶是男人茶”:岭南闽外宗 五辑,不醉不大:云、贵、川、桂 六辑,神秘“野生茶”,北回归线上的照亮: 七辑,“镜花水月”:茶的伴侣,与水之爱 余韵:茶道日本与禅之精神 尾声:杯里乾坤大,问道小有春
【展开】
内容简介
爱茶与吃茶,似乎很久以来在文人眼里都是需要条件的,茶为嘉木,能欣赏茶的清淡之美的味蕾与人品,都不可太浓郁奔肆。早在魏晋风流的时代,茶事就被时人视为“素业”了。明代专品真味、大放异彩的“文人茶”,更将此意蕴推向高潮中的高潮,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第五子朱权著有《茶谱》,认为“(茶饮)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另一文人屠隆在《考盘余事•茶笺》中,则具体规定了这“茶寮”的具体设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室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许次纾在《茶疏》中,更列具了适合品茗的非常时刻,例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轻阴微雨、小院焚香”等等,无疑都是些斯文雅客清赏的余事、遣怀的勾当。 这茶与百姓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似乎已经有了距离。 耐人寻味的是,在较早的唐宋年间,茶味当中的人间烟火气象,倒更为丰足一些,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珏传》)。例如顾况(唐)《茶赋》中专意强调茶的实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价值,所谓“滋饭疏之精素,供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昧”;梅尧臣(宋)《南有嘉茗赋》中,赋予茶更为广阔的天地人生,“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这茶是雅俗共赏的,“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 在茶作为“文化”的童年时代,在陆羽那第一本《茶经》里,其具体内容共分作了十节: “一之源”,阐述茶的起源、茶树的生物特性及自然条件与品质关系,饮茶对生理的功效;“二之具”,阐述茶叶采摘加工生产中的十五种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三之造”,介绍茶葉采摘的要求,及成品茶不同品質的形成特点、对制茶工艺的要求;“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所用的二十五种器物,提出煮茶、饮茶的正确方法及原则; “五之煮”,阐述炙茶、煮茶的要领,提出茶叶品质的标准; “六之饮”,论述茶叶的煮饮方法,指出加工茶叶的九个关键技术;“七之事”,记述有关茶的历史、嗜好饮茶的名人轶事故事,并介绍茶叶的药用功效;“八之出”,记载陆羽的时代即唐代茶叶产区的分布及所产之茶的质量评述; “九之略”,阐明在深山野寺等特殊环境下加工、烹煮茶叶可省略的一些过程及其器具; “十之图”,将所有茶事内容写成图卷,陈列於室,以作备忘。 在陆羽的时代,那个大唐盛世,国人喝茶,较之如今其实另有不同方法,其别致之处,某种程度上,如今只有少数民族例如在大西南,湖南的“擂茶”或白族的“三道茶”之类,才大有古风存其余韵焉:茶饼不仅要烤干、碾碎,烹煮时更要加盐、加香。而后,流行于斯文宋代的“龙凤茶团”,甚至要掺入龙涎香之类名贵香料,这是让今日茶人要咋舌不已的“名贵待遇”。 这样一种味道浓重而风格丰腴的“茶汤”,也有点象江南乡下流行的“阿婆茶”:女性农闲聚会之时自喝的茶,也是香喷喷甜丝丝五味俱全。 我在苏南浙北交界的湖州——即陆羽当年隐居栖息之地的小莲庄,喝到过一种藤豆茶,也庶几近之:把炒熟的青豆、陈皮、椒盐、桂花,加茶叶一起冲泡。 茶史之上,从烹煮到清饮的划时代的大变革,发生在文绉绉的明朝,且似乎就是江浙导其先鞭。 文人喜欢作酸的明朝偏偏有个杀人如麻的第一天子朱元璋,但这放牛小子无赖儿郎不小心好像还成就了一回风雅领袖,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其关乎政治民生的理由,是为团茶要“碾而揉之,压以银板”,过分劳民伤财。但正是这项“改团饼为散茶”的制度变革,使得茶叶的生产与饮用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改蒸焙为炒青,改煮烹为沸水冲泡”——笔者有点怀疑,如此优雅天然的改变,难不成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个来自茶乡的土生土长的“草根”安徽人?众所周知,宋代流行的有点跟“茶”较劲的“点茶”、“斗茶”之游戏精神,与同靠茶吃饭的平头百姓,其实隔膜得很。 有此一举,却使得作为“文化”的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成为“原始粥茶法—饼茶煮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散茶泡茶法”这样一道风景线了。 当然,散茶“撮泡”作为饮法,其实南宋时期在江南例如绍兴已经出现,陆游《安国寺试茶》一诗中已经出现了“不团不饼而曰炒青”的越茶,名“日铸”。 清代虽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当家,饮茶之风却更是盛况空前,特别乾隆皇帝,他几下江南,至于和杭州名茶龙井、苏州名茶碧螺春,均结下一段又一段不解之缘。 但改革积习总是艰难的,何况在这个泱泱中华,东西南北走过,天时地利不同,人的味蕾与胃口便常常相差甚远。喜欢“抬杠”似乎是此种文化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这个苗头可是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就开始了,谓余不信的读者,自去参阅老、孔、庄、韩诸子“掐架”的雄姿英风好了。关于茶,例如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茶考》一书,居然还在抨击茶的清饮之法,“北人”很是不屑“南人”的此种改革: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尽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 在今日的茶人看来,此种“古意尽失”,实在正是茶有史以来的“救赎”:还茶一个自性清明,一个自由自在,一个自然而然。 享受且迷恋着茶的本色清纯的今日茶人,是很难领会古人涵泳于那种五彩缤纷的茶汤中的独特妙处的。对于今日爱茶吃茶的普通人,我们最渴望达成的,或者就是让我们的眼眸、鼻翼、味蕾与情怀,一起联袂“上路”,循着茶香,走问天涯,地头海角处,青青华盖那满枝头的春深,便是不老无忧、远离污染的一株茶了。 既然迷醉了“茶圣”陆羽、让因此他选择“落叶归根”的,首先就是江南茶,我们“茶道之旅”第一站,就从江南出发吧。 ……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阳lilei10060的评论
    【什么是“点汤”?什么是“点茶”?】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点汤”这两个茗事术语出现于宋代。本义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其共同点均要掌握好茶水的沸度,不使过嫩或过老,否则会影响茶汤质量。。。网页链接华夏教您九州问茶#
  • 云南加达那拉茶文化有限公司的评论
    《听雨》/刘素雨长纷飞滳哒滴,漫夜浓凝催人静。雨声问茶风闻寂,酒邀过客茗想君。云雨之下万水倾,一地清凉已愁眠。
  • 丁洁征的评论
    【生日为2号的童鞋注意了】2号属于凤凰单枞黄枝香。入水后,栀子花香味一下子出现又轻灵地散落到四面八方。让人感受到金秋九月的味道,置身其中,如梦似幻,水路甜爽,茶气充足。性格温柔,喜爱和平,是个感情丰富的浪漫主义者。缺点是容易为一点小事就受伤害。#华夏教您九州问茶#
  • 成人的无耻让她恶心的评论
    前几天我问茶小姐你很喜欢他吗 茶小姐说挺喜欢的 又说反正也不耽误喜欢别人
  • 淑庭06的评论
    【古人饮茶的「六境」「三得」】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而且水以泉水为佳,火以木炭为上,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华夏教您九州问茶#
  • 茶泡饭姐姐的评论
    巡山问茶,只为知己做私房。[愉快]
  • 束河尔玛家的评论
    【尔玛问茶】泡茶时离不开水,茶与水的关系,陆羽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水为茶之母。”泡茶的水质,对茶叶的色、香、味,特别是对茶汤的滋味影响很大。佳茗需要有好水来匹配,方能相得益彰。我们可能都曾经有过在买茶现场茶农随意从匾中抓起一小撮茶叶,泡出来的茶水让人惊艳不已。而我们自己从
  • 北秋红豆熬成粥的评论
    待我旗袍收腰,你来访茶可好?一杯玉盅琥珀,三步轻姿窈窕。你问经年浩淼?我言一切安好。回望雨打芭蕉,前行远山寂寥。 待我旗袍收腰,等你问茶可好?邻家故里幼小,渐行渐远渐消。都说步步莲花,谁愿红尘难料?长发也已攥高,轩窗映月白芍。
  • 迣鎅洇m變的评论
    【茶榜】本为寺院重大茶会之例应故事,以制式文字简要直白地告示茶会各项内容,并非每次煎点都张贴茶榜,只有四时节庆、人事更迭、迎来送往等重大的礼节性茶会才张贴茶榜。兼都市寺院、名山巨刹的禅僧,往往与俗世士大夫过从甚密,使茶榜成为一种堆砌典故、标榜禅趣的文字禅门类。#华夏教您九州问茶#
  • 静清和的评论
    古人推崇的天池茶,今已无存。天池即天池山,位于苏州西南十五公里藏书镇境内,问茶碧螺春,藏书羊肉真美味也,不可错过。从袁宏道的天池山游记,还能找到一些天池余痕,历数百年,犹梦境,余芬犹在枕席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