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学通论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
民俗解析
在当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界,邓迪斯大概是对理论和方法论述最多也颇有创新的一位学者。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把描述民俗学推向了解释民俗学的新阶须,使传统的对民俗材料的确认和描述走向了深度分析和阐释。四十多年来,邓迪斯主要以精神分析学研究方法著称于同行之间,并引起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一次,他本人不无幽默地引述了一位民俗学家的话:“邓迪斯是这个没有任何追随者的领域的里的头儿”。 本书系美国著名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阿兰·邓迪斯教授40余年来的著述精华,共收录不同时期的12篇文章,内容涉及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民间故事的母题和类型学研究以及对故事、童 话、谚语、谄媚语、传说、游戏等民间文化形式的精神分析学阐释,能够准确反映当代国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新成果。 -
人类学
《人类学》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十六章,分别介绍了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应用人类学、心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饮食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福利人类学、女性主义人类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西方人类学的学派与传统。 -
文化进化论
-
永久的飘泊
苗族是中国南部一个典型的山地迁徙民族。直到1949年,苗族才基本停住了迁徙的脚步,渐渐在他们原来居住的村寨和集镇安顿下来,形成相对稳定的定居社区。50多年来,苗族村寨作为相对稳定的社区延续下来,它们彼此之间也建立了较为固定的地缘关系。那么,这50多年的社会变迁是否已使苗族忘却了他们的迁徙史?或者说,迁徙史对于如今生活在苗寨中的人们有什么意义?它是否还被他们运用来构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本书采用民族志方法,从村民的社会实践、观念体系和仪式操演等三个层面进行考察,说明了定居的苗族村落与迁徙的苗族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者认为,有着漫长迁徙历史的民族,在定居之后仍然会存留对于迁徙历史的社会记忆。社会记忆与制度化(如地缘化)的实践之间的不对称现象,不仅对于理解苗族自身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潜在着对其他族群的定居性和迁徙性辩证关系的启发,因而值得社会人类学做进一步的探讨。 -
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
本书在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和两个城市土族散杂居社区的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作者认为,认同意识在现代的意义歧变,有着全球化影响的背景,进而造成人们(个体和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的混乱、暧昧和模糊化。个体或群体的角色和身份随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转换,在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认同意识往往会发生选择性改变。作者通过深入分析现代认同理论的源流,阐述在全球化的当今一种认同意义的歧变、泛化的现实语境,探讨诸如政治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公民身份及文化认同的意义以及此种意义多样、普泛化的理论路径。 本书在探讨一种地缘意识的缘起以及族群/民族认同意识的影响因素中,重点考察在全球化场景中认同的情景化衍变的现实。此外,针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等较为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也进行了多学科整合研究。同时,对现代教育的传统使命——精英教育、民族文化认同和公民教育实践进行了尝试性考察,从而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文本。 本书在对“族群”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和两个城市土族散杂居社区的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引言 第一章 地域认同意识的缘起 第一节 现代土族的分布与居住格局 第二节 家与族属的观念 第三节 家族居住格局与地域认同 第四节 家族观念与村庄认同——“纳顿”及其象征秩序 第二章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第一节 族源认同与民族迁徙史 第二节 家族迁徙史文本分析与族群身份变迁史 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族源认同 第四节 族群认同与他者区分——以红崖村为个案的村庄志文本分析 第五节 碎片化与重构:传统的断裂、复兴与家族史的传承 第三章 文化认同与宗教认同 第一节 族际认同与“他者”叙事 第二节 身份选择与文化认同的两难处境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宗教认同 第四节 文化融合与涵化的范例——土族语同源、借词研究 第五节 文化认同的想象与重构 第四章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建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群体生存状态与族群互动 第二节 国际化大都市中的族群身份建构 第三节 公民身份认同的现代意义 第四节 国家认同与国民身份 第五章 认同的全球化话语 第一节 全球化与地方性 第二节 族群与民族认同的前景 第三节 文化再生产与身份认同的场域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