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这部独一无二的传记,由踪迹和面孔构成,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生平与思想。作者所罗门•马尔卡穿梭于时空,寻访列维纳斯的人生踪迹:从他童年时代的立陶宛小城考纳斯,到战前的巴黎,再到纳粹集中营;从达沃斯到鲁汶,从梵蒂冈到特拉维夫;从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走廊,到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从他寂寂无名独自工作,到被全世界所熟知。
交织在列维纳斯人生踪迹之上的重要面孔,都在本书中参与了他的人格写照:挚友莫里斯•布朗肖、让•瓦尔,导师舒沙尼先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胡塞尔、海德格尔、罗森茨维格;还有对话者,保罗•利科、雅克•德里达,以及教宗保罗二世等。因此,这本传记也是对20世纪的独特一瞥。它的优长之处是充分挖掘了列维纳斯的犹太特征,又如实展示了他在哲学家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所取得的平衡。这是理解列维纳斯的关键。
◎ 编辑推荐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也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这一经历对他的思想影响至深。西方与犹太在这位探究“他者”的哲学家身上共存。
本传记作者所罗门•马尔卡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跟随列维纳斯学习。在列维纳斯于1995年去世后,马尔卡花费五年的时间来为这部传记做准备。本书完整记录了列维纳斯出生于东欧,求学于法、德,成名于法国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
列维纳斯既是典型的20世纪法国哲学家,发展了存在、有、他者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同时,他也是一位百分之百的犹太思想家,犹太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贯穿着列维纳斯的一生。本书忠实再现了列维纳斯身上的双重属性,既关注《塔木德》的光辉,又关注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辨。
本书属于我思“墨涅摩绪”系列。
◎ 业界推荐
我的思想受惠于三个人:海德格尔、布朗肖、列维纳斯。
——雅克•德里达
我真的欣赏并理解了《总体与无限》中所有关于家庭之伟大的页面。……在德里达之前,只有列维纳斯以这种方式谈论了这一点。
——保罗•利科
哲学常常是一种去语境化的思想事业,列维纳斯的哲学则需要重置于他的生命语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失眠、倦怠、逃离、责任、人质,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哲学概念,需要生命的体验去激活。恰如列维纳斯所说,我们不能把接受到的信息与作为必要的对话者的脸分开。所罗门•马尔卡所写的传记为我们呈现出对话者列维纳斯生动的面孔。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这本传记交织着作者对列维纳斯的回忆、对其亲友的访谈、对其生平“地点”的探访……它们构成了列维纳斯的“踪迹”。通过这些“踪迹”,我们既在走近列维纳斯,与此同时,他对于我们又变得更加陌生。我们看到了他既普通又神圣的日常生活,这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又似乎比他的思想离我们更加遥远。通过这些“踪迹”,我们离他既近又远,这恰恰也是列维纳斯所阐述的“亲近”,列维纳斯在其中既是理解的对象,又保留为他者。
——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孟子曾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列维纳斯尤其如此:他的哲学与他作为一个犹太人所曾接受的教育、遭受的苦难密不可分。这本传记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知其人”,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读其书”、入其思。
——朱刚(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为哲学家,列维纳斯始终拒绝“所说”的内容与“言说”的行动分离。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言辞,应当得到其行动和生命的见证,否则所有高谈阔论和学问真理,也不过是欺诈的修辞。这本传记吸引我们。它不仅记录了列维纳斯生活的踪迹,也见证了他的哲学。在这个言论思潮泛滥的时代,我们自然迫切关心,那些扣人心弦的论述,能否被说者的行动和生命见证。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面对犹太人大屠杀造成的人性困境,从纳粹集中营幸存的列维纳斯提出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解读犹太经典时,赋予伦理学超越一切宗教概念的神圣性。或许,列维纳斯没能像同行一样受到重视,他显得“太犹太”了;作为犹太人,又被同胞诟病“基督化”。但正是在他总被曲解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爱,“帕斯卡的‘没有贪欲的爱’”。
——张引弘(青年学者)
伟大的心灵,孤独的旅程,思辨的一生。列维纳斯一直是西方文明中的异乡人,他独自思索着最艰深的哲学问题。
——公维敏(本书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