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葛兆光

文学

葛兆光 文化 中国文化 历史 思想史 中国 中国文化史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2006-06-01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目录
自序:揣一张地图去古代中国旅行第一回 古代中国的“天下”,近代世界的“万国” 引子:《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 一、 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二、 九州和五服 三、 天圆地方:空间的想像 四、 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像到张骞的凿空 五、 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六、 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七、 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 八、 关于“世界”的想像与心情 九、 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拿证据来 十、 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十一、 从天下到万国第二回 从婚礼丧仪想像古代中国 引子:想像古代,如何想像? 一、 从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二、 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三、 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四、 男女有别:同姓与不同姓 五、 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六、 大观园里小社会:从林、薛、史、王与贾宝玉的关系说起 七、 长幼有序:孝和悌 八、 家庭、家族与家族共同体:同心圆的逐层放大 九、 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十、 五服制: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 十一、 近代中国的葬礼:俗世的改变 十二、 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荫及子孙 十三、 家族与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一、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二、 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三、 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四、 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五、 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 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七、 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八、 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九: 名分:“必也正名” 十、 “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一、 儒学的确立与瓦解第四回 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发现 一、 “发现”,什么是“发现”? 二、 进入话题:中外交流的通道 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 四、 楼兰:古道西风 五、 佛教自西来:普遍的看法 六、 真的是这样吗?伯希和、梁启超与胡适的疑问 七、 另辟蹊径:有关的猜测 八、 西南通道:想起了马帮和史迪威公路 九、 南海通道:《理惑论》的启迪 十、 结语:条条大路通世界第五回 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 引子:从山门逛到藏经阁 一、 印度佛教的传说 二、 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 三、 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 四、 解脱之法:“戒定慧”三学 五、 佛教传入中国 六、 异域的礼物:新思想和新知识 七、 天下更大时间更长:佛教的宇与宙 八、 沙门不敬王者,可以吗? 九、 佛教启示录第六回 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 引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 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二、 说“空”:空空如也 三、 渐修:神秀代表北方的禅 四、 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 五、 《坛经》的故事 六、 胡适的发现:《坛经》的著作权出了问题 七、 《坛经》的关键词之一:自净 八、 《坛经》的关键词之二:无念无相无住 九、 《坛经》的关键词之三:不立文字 十、 《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第七回 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像 引子: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 一、 佛教经典里的观世音菩萨 二、 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三、 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 四、 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像 五、 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第八回 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 引子:道家与道教 一、 道可道:那个关心身外事的时代 二、 非常道:道家也不同 三、 不得不说的,和“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四、 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义 五、 虚玄的与实在的 六、 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七、 无待:浑沌凿七窍的故事 八、 蝴蝶、乌龟与骷髅 九、 无心是道:心斋与坐忘第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 引子:这是“中国的”宗教 一、 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道教简史 二、 九转还丹:为永生的炼丹术 三、 凭什么相信外丹能给你永恒? 四、 经历九转方成丹:丹炉与丹药的炮制原理 五、 内丹: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产物 六、 气:内丹的根本道理 七、 内丹的基本方法 八、 永生的追求第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 引子:神灵佑我得平安 一、 多神与一神: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说起 二、 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众仙 三、 斋醮仪式:沟通神鬼人 四、 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念咒 五、 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画符 六、 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法器 七、 道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中国的宗教第十一回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 引子:实际的和书本上的 一、 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 二、 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 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 四、 信仰什么,祈求什么? 五、 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 六、 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第十二回 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 引子:从风水说起 一、 风水之源 二、 想像大地:风水的思想背景 三、 儒者与风水 四、 降而为风水先生 五、 阴阳五行,为什么是阴阳五行? 六、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七、 在历史中看才是公平的结语 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引子:从“古代”走到“现代”的中国 一、 回首已是百年身:唤回历史记忆 二、 文化与文明:不得不分辨的两个概念 三、 家族与亲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 四、 历史与现实:合理的与不合理的 五、 天人之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续) 六、 数字式概念: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月 七、 东西大不同:这理性不是那理性 八、 汉字如魔方: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再续) 九、 文化分类: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十、 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建议阅读文献大陆版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不想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泾渭分明地划开,也不想特别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作者只是想让阅读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国文化世界”。所以,这里的内容,有古代中国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影响了一直到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也有古代的婚礼丧仪,因为它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作者想这是古代与现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构造着中国人对内部世界的秩序感。佛教可能是西洋文明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外来文化,需要追问的是,到底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生活世界?而道教呢,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至今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和幸福观念,好像还在古代道教的延长线上。尽管前面儒、释、道都有了,但是,为了让阅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普遍的古代中国,作者也在书中勉力去谈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专门讲了一下流行于中国的风水,因为,在风水背后是影响整个汉族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五行知识。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不及格太史大学士的评论
    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子曰,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天下国家,儒家儒学,我究竟知道多少,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月,文化范围太大,一生要学习。草读《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暑假第三本书完结,纪念一下。
  • 倪雪君的评论
    【边读边抄】葛兆光老师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是一本很有趣的文化史读物,讲的是老祖宗们的精神生活。最有意思的就是三教中最后讲到的道教,前面人家儒家好好地讲现世的秩序,释家玄玄地讲心灵的清修,跑到道教这里就脑洞大开,怪力乱神各种乱入,乌烟瘴气却又气象万千。[偷乐]
  • JaneTin2016的评论
    这两天在看葛兆光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每天都好困,看的好慢!语言倒是很轻松,不怎么枯燥!
  • 朝饮冰的评论
    一种大学或研究所里面陈陈相因的学科技术,成了只在实验室的试管里,永远不进入临床的药物,成了找不到对象下手,只能孤芳自赏的屠龙之技,他还会有生机吗?来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 妞妞黑亚梨子的评论
    在庄严的丧礼中,象征性地暗示和规训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秩序,而且,还要把这种秩序放大到整个社会,甚至国家,这就是古代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基础。《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 2PM最高宏伯1981的评论
    其实,儒家的道理基础,就在家和礼上面。有国有法,从礼到了法,儒家思想才成了帝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了。——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
  • 堤痕的评论
    葛兆光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真心浅显易懂,虽然有时候还是有一点小BUG……
  • LBB快放开那个女孩的评论
    #博雅读书行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勒庞的《乌合之众》还有《五百年来谁著史》要合起来看。《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和《陈寅恪与傅斯年》一起看,葛兆光先生的《中国宗教、学术和思想散论》《宅兹中国》《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一起看,《史书地志》是比较好的历史入门级书目。@文化路105号的华先生
  • 江阴发布的评论
    #悦读#《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我们谈论古代中国,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中国是怎样从历史上的那个古国转化而来的。需要追问,到底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via@书香江阴
  • 那个远方xia的评论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葛兆光).pdf - 共享资料下载 网页链接 @mark